重慶三峽學院概況
重慶三峽學院創建于1956年,坐落在千年古城、移民之都,重慶第二大城市――萬州區。
1994年升格為普通本科(公辦二本)院校(教育部代碼10643),是三峽庫區腹地唯一的一所多科性普通本科院校。
2013年7月,學校增列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經過近60年的發展,學校辦學規模逐步擴大,辦學條件持續改善,辦學質量不斷提升。
學?,F有沙龍、百安兩個校區,占地1980余畝,校舍面積49萬余平方米,藏書137萬余冊,電子圖書152萬余種,儀器設備總值近13億元。
重慶三峽學院師資力量
教職工1032余人,其中專任教師78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22余人,博士、碩士學歷教師643人,其中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優秀教師、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后備人選、重慶市名師、重慶市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等20余人,有專兼職博士、碩士生導師43人;兼職教授和外籍教師100余人。全日制在校學生18200余人。
重慶三峽學院學科建設
學校緊密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現有中國語言文學、環境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等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涵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個),有市級重點學科3個、校級重點學科8個。
現有教育部財政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重慶市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精品課程13門、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市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市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4個,市級教學團隊6個;獲重慶市優秀教學成果獎18項。
學?,F設有文學院、傳媒學院、外國語學院、美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土木工程學院、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公共管理學院、財經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成人(繼續)教育學院等17個二級學院和網絡信息與教育技術中心等教學輔助單位,開設有涵蓋9個學科門類的54個本科專業,面向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招生,形成了以文學、工學為主,理學、管理學、藝術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農學等協調發展的學科結構和以本科教育為主體,研究生教育、高職教育、成人教育和留學生教育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
重慶三峽學院實踐教學及教學成果
學校堅持以科研促教學,在三峽庫區生態環境保護、三峽文化和區域經濟研究上特色突顯。
現為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普及基地、重慶市社會科學普及基地、重慶市科普基地。
設有重慶市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市級高校科研創新團隊2個,市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市級學會2個,校級特色科研機構23個。出版有省級學術刊物《重慶三峽學院學報》。
近年來,學校聚焦三峽移民、庫區生態環境治理、庫區產業調整、移民教育和區域經濟等領域,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先后為各級政府提供咨詢研究報告100余份,“三峽庫區庫岸生態治理”項目被重慶市、國家三建委列為重點攻關項目。
全校教學科研人員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項,省市級以上科研項目700余項;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占40%以上,被SCI、EI等權威文獻檢錄5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100余部。
科研成果先后獲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重慶市科技進步、重慶市自然科學獎、重慶市社科優秀成果獎等省部級以上獎勵近20項。
學校以“成人、成才、成功”教育為統攬,積極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和能力建設,“三成”教育成果獲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
近年來,學生成功申請專利9項,公開發表論文400余篇。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等專業競賽獲省部級以上獎勵300余項。
學校多次被授予“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等稱號,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90%以上,畢業生公招考試就業率、考研上線率等位居市屬高校前列,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文化事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重慶三峽學院對外交流廣泛
學校注重開放辦學,注重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
現為教育部直屬高校東南大學對口支援單位,共同開展了“1+3”、“1+2+1”模式聯合培養本科生。
先后與美國、英國、日本等多所大學建立了互派教師、訪問學者和學術交流等合作關系。
近年來,學校先后獲得了全國教科文衛體系統模范職工之家、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國家二級檔案目標管理單位和重慶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文明單位、園林單位、平安校園、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學校以及重慶市教育質量管理年先進集體、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先進集體、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當前,學校正按照重慶市委、市政府“把重慶三峽學院升格為綜合性大學”的決策部署,全面推進各項工作。
到“十三?五”末,學校將發展成為三峽庫區及渝東北地區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和科技文化研究中心,為庫區經濟文化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