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中醫藥職業學校怎么樣與你淺談中醫中的人與自然界具有統一性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同時,自然界的變化又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而機體則相應地產生反應,屬于生理范圍內的,即是生理的適應性;超越了這個范圍,即是病理性反應。
季節氣候以人體的影響:春溫、夏熱、長夏濕、秋燥、冬寒表示一年中氣候變化的一般規律。生物在這種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就會有春生、夏長、長夏化、秋收、冬藏等相應的適應性變化。人體也與之相適應,如:“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與氣”(《靈樞·五癃津液別》),說明春夏陽氣發泄,氣血容易趨向于體表,表現為皮膚松弛、腠理開、汗多;而秋冬季陽氣收藏,氣血容易趨向于里,表現為皮膚致密、少汗多尿的變化。人體的脈象也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不同。許多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也與季節變化密切相關,如春季常見溫病,夏季多發中暑,秋季常見燥癥,冬季多有傷寒。
在晝夜晨昏的變化過程中,人體也必須與之相適應。白晝為陽,夜晚為陰,人體也是早晨陽氣初生,中午陽氣隆盛,到了夜晚則陽氣內斂,便于人體休息,恢復精力。許多疾病的發病時間及引起死亡的時間也是有一定規律的。如研究表明,五臟衰竭所致死亡的高峰時間在下半夜至黎明前,春夏季時期急性心肌梗塞多發生在子時至巳時,而秋冬季,該病的發作多在午時至亥時。此外據觀察,人的脈搏、體溫、耗氧量、二氧化碳的釋放量、激素的分泌等,都具有24小時的節律變化。
根據中醫運氣學說,氣候有著十二年和六十年的周期性變化,因而人體的發病也會受其影響。科學家們發現這種十二年或六十年的變化規律與太陽黑子活動周期(11年或12年)有關。太陽黑子的活動會使太陽光輻射產生周期性變化,并強烈干擾地磁,改變氣候,從而對人體的生理、病理產生影響。
地域的差異,人們的生活習慣和身體狀況也有很大不同。如江南多濕熱,人體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體腠理從致密。因此每個地區也各有其特有的地方病。甚至不同地區人們的平均壽命也有很大的差別。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國古代醫家就對此有所認識,在《素問》中就這個問題作了較詳盡的論述。如《素問·五常政大論》說:“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地之小大異也,小者小異,大者大異。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
正是由于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及人與自然界之間存在著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所以對待疾病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就成為中醫治療學上的重要原則。因此在對病人作診斷和決定治療方案時,必須注意分析和考慮外在環境與人體情況的有機聯系以及人體局部病變與全身情況的有機聯系,這就是中醫學的重要特點——整體觀念。